|
纪宝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
核心观点
“宁静的校园”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尤其要努力摒弃市场经济和知识商品化带来的浮躁与纷杂,自觉守护大学精神
我们常用象牙塔一词来比喻大学,就是认为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崇高学术殿堂。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走出象牙塔”的口号声中,实用主义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在大学似乎不再那么重要。
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应该严肃反思今天的大学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象牙塔的精神实质?我们在鼓励学生“脚踏实地”的同时,有没有提醒他们“仰望星空”?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
第一,素质教育首先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格局,素质是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因此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必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第二,素质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要注重综合性的、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今天的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当然也就很难培养出大师。夯实人类文明的知识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
第三,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熏陶教育,要注重教师以及校园环境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人格魅力、学术魅力的高素质教师。如果老师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行为世范,是不能有什么真正的素质教育的;如果一位老师除了本专业,其他什么知识都不清楚,对文学、历史毫无兴趣,对绘画、音乐一窍不通,也就很难把优雅的精神气质传给学生。
人文素养高的老师往往是一所学校亮丽的风景线。纵观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史,不少学贯中西、多才多艺而又关爱学生的大师被他们的学生口口相诵。所以,我们要下功夫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兼备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大力减少发生“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和“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素质教育也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在当前,素质教育尤其应当落实于“宁静的校园”,这是教师潜心治学和学生认真读书的前提,甚至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尤其要努力摒弃市场经济和知识商品化带来的浮躁与纷杂,自觉守护大学的精神。
(人民网记者赵婀娜根据作者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