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指人们相互之间传达思想感情和交流情况信息的过程,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思想、行为协调统一的基本条件。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过程就是沟通的过程,成功的沟通可以使主客体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情感上发生共鸣、思想上实现升华。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一般指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例如公函来往、文件传达、召开会议等。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各种沟通活动。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广、人员构成复杂,统战成员的思想状况和利益要求差异较大,传统的、单一的沟通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他们的需要。重视非正式沟通在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推动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富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非正式沟通在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非正式沟通建立在超越了部门、单位以及层次的社会关系上,有其情感需求和利益需要,并具有正式沟通所不具备的自发、灵活、迅速、有效等优点,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非正式沟通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运用。
(一)从非正式沟通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情况看。当前,非正式沟通被各种组织重视和广泛运用,并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如,在美国的硅谷,人们通过区域内的咖啡馆、俱乐部、餐厅、健身房、展示会等平台进行非正式沟通,交换各自的想法与创意,相互学习、激发灵感,形成一种双向的知识交流氛围。在北京中关村有一家著名的“车库”咖啡厅,每天都有数个团队、几十人驻扎,通过自发的非正式交流,迄今已谈成了十多笔投资,总投资金额达到数千万元。而剑桥大学每天下午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供不同学科的权威级教授共进午茶,这种无障碍的自由沟通,激发出大量的边缘学术思想,甚至有人说正是这这种下午茶制度培养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非正式沟通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从非正式沟通在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看。统战工作是政治性强、人情味浓、艺术性高的工作。做好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需要开拓畅通正式沟通,同时需要合理运用非正式沟通。一直以来,我们都很重视沟通在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正式沟通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也大量运用了非正式沟通的方式,如定期的餐叙,经常性的考察、谈心等。许多地方还专门为非正式沟通搭建了平台。如,鞍山市成立了名人俱乐部,把统一战线海内外的知名人士组织起来,依托企业家投资的俱乐部会馆开展活动;长沙市建立“统战群英会QQ群”,以QQ群为纽带,聚集群友的资源与智慧,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等等。在宽松的环境和轻松的氛围中, 双方的沟通无论是在语言还是行为上都更为放松、真实,比生硬的、强势的传达和灌输更容易让统战成员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让统战成员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了组织归属感、荣誉感和参与感的满足。实践证明,通过非正式沟通可以更加有效地统一统战成员的思想、凝聚各方面力量,也可以增进彼此了解、深化双方感情,为做好工作打下基础。
(三)从新时期统战成员的需要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主观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更真切、更深入的关注和接触,思想政治工作从宏观模式向微观模式转化,从低层次的沟通向高层次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没有很好地改变传统的管理控制思维模式,依然大量依赖行政工作手段来做思想沟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的规则和程序保障着沟通,但也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沟通的深化。作为一种思想交流、情感互动和心灵互访,沟通首先需要一个平视的角度,而我们习惯的、常用的开会、发文、培训等形式,大多是对统战成员一厢情愿的灌输。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容易使统战成员产生抗拒心理,影响沟通的效果。而非正式沟通容易使沟通者的社会角色隐去,凸现共识和同感的重要性,极受统战成员欢迎并易被接受。加强对非正式沟通的理性认识和研究,增强运用非正式沟通的意识,研究非正式沟通的方法、手段、形式,对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准确把握在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非正式沟通的原则
任何组织都是按一定规则和程序为实现其共同目标而结集的群体。组织与成员之间的沟通,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的群众工作和政治工作,在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非正式沟通,既有别于一般的非正式沟通,也不同于其他领域内的非正式沟通,应在其目标、任务、方法和途径上把握一定的原则。
(一)政治性。统战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正式沟通还是非正式沟通,都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尤其是在非正式沟通中,从沟通目的、活动设计、内容安排、过程组织、情况反馈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团结人、帮助人、教育人、引导人的方针,针对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强教育引导,帮助统战成员澄清疑惑,提高认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方针政策上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政府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同时,这种政治性也要求我们的干部在进行非正式沟通中把握分寸、适度控制,不能因为是在非正式场合就信口开河,甚至随意表态、丧失原则。
(二)主动性。非正式沟通与正式沟通相比,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极强的偶然性、随机性。这些特点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果,同时,也对统战干部的观念、作风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非正式沟通,统战干部就必须有极强的主动意识,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来进行沟通,切不可为了沟通而沟通,也不可为形式所限,只要有可能就要积极地利用这种沟通形式。为此,统战干部必须要转变工作理念,强化沟通意识,提高沟通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地培养和塑造良好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把思想政治工作融会贯通到各项工作中,逐步从职权性影响力走向非职权性影响力,从情感沟通走向价值认同,在无形中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
(三)差异性。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涉及十五个方面,人员构成复杂、思想状态多元、行为方式不同、利益需求各异,必然带来对沟通的多样要求。我们必须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区别个性,注重沟通对象的界别差异、沟通内容的层次差异、沟通方法的个性差异,具体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非正式沟通的渠道、方法、内容,避免“一刀切”、“一锅煮”,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使非正式沟通能够更好地适应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的需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探索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中非正式沟通的渠道方法
(一)打造非正式沟通的长效平台。在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非正式沟通,应更多地摒弃非正式沟通原有的随意性、自发性,更多地向现代管理理论倡导的“高度的、制度化的非正式沟通”发展。即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场合,保持沟通双方经常不断的信息交流,并实现对沟通的控制、反馈、引导。总结先进城市的做法,可探索建立以下非正式沟通的长效平台。一是在各统战团体和组织中设立分支机构。组织中人数过多不利于沟通的深入。如我市工商联仅执委单位就达420家,彼此之间深入沟通交流的机会不多,可探索设立如电子信息业专委会、文化产业专委会等,各专委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组织各类活动,既可及时传递和共享政策和信息,促进彼此的交流和合作,也可以增进团结和友谊,提高企业家的组织意识。二是成立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联谊性组织。由于非正式沟通渠道的建立与个体相似性有关,趣味相投的,更容易沟通,关系更紧密,凝聚力更强。可探索成立俱尔部、健康会所,高尔夫球、乒乓球或羽毛球联谊会,合唱队、模特队等组织,通过兴趣爱好把统战成员凝聚在一起,为沟通交流提供机会和场合,也为统战成员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三是组织开展主题性活动。设计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性举办各种主题沙龙活动等,统战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愿参与,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活动中要注意控制规模,只有小范围的沟通,才能深入、充分。
(二)拓展非正式沟通的灵活渠道。非正式沟通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美国这种途径常常被称为“葡萄藤”,形容它枝茂叶盛,随处延伸。各级统战干部在与统战成员接触过程中,要有沟通意识,把会议间隙、社交聚会、外出考察、企业调研、学习培训等都作为非正式沟通的平台,利用一切机会有目的地引导话题,传递相关信息。同时,也可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和需要,随时设计一些活动和话题,拓宽沟通的渠道,提高沟通的实效。
(三)创新非正式沟通的信息载体。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网络技术被引入组织的沟通领域。由于网络快速、准确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组织沟通的效率。同时,也因其“虚拟性”的特点,为非正式沟通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可探索开通统战成员QQ群、开辟论坛、开通工作博客、建立短信平台、编发手机报等模式,搭建一个组织与成员以及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渠道和途径,使政策解读、信息交流、建言献策、民主监督、民意反映等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使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动、协调,把各方面的资源有效转化到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上来。
关于非正式沟通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如,如何引导、依托已有的各类统战组织、社会组织开展非正式沟通;如何借助各专业公司、团队的力量搞好非正式沟通的策划、运作;如何建立沟通反馈机制、抓好相关事项的落实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探索。
古巴前总统有段沟通名言:“如果我能知道他表达了什么,如果我能知道他表达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我能知道他表达了以后的感受如何,那么我就敢信心十足地果敢断言,我已经充分了解了他,并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并改变他。”相信只要我们重视沟通尤其是独具魅力的非正式沟通,那么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会开创出一个全新的局面。 (作者及单位:周雪燕 青岛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