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落户“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这近13年时间称之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十三年里形成了包括“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在内的“延安精神”。正是这些精神的力量,才使中国共产党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延安奇迹”。毛泽东称赞:“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为什么要取消它呢”“延安奇迹”的出现最根本的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认真践行和落实群众路线。
前提:科学界定人民群众的内涵和范围
群众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语境中,群众概念通常可以与人民、人民群众相通用,是指无数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人们。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内涵和范围。正因如此,毛泽东1925年12月1日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开篇之句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相继犯过右倾和“左”倾错误。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当时的“左”倾中央片面地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背叛了革命,开始反对整个民族资产阶级,将他们排除在群众之外,实行“左”倾关门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联合一切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是这一时期共产党的主要任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会议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因而,这一时期的人民群众所包含的范围大大扩展,包含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除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群众组成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他们既主张团结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对于他们,共产党要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人民群众内涵的科学界定和划分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推行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把广大人民群众推到了饥饿和死亡的边缘。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对群众的内涵做出新的界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追随蒋介石发动内战政策,自然就成为我们的敌人。其他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1947年10月,毛泽东在神泉堡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提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所以,这一时期的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广大阶级和阶层。由这些阶级和阶层组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巩固、更加广泛,从而也就为中国共产党汇聚了最为广大的民心和民力。
核心: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帮助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成为“为民谋利”“人民救星”的光辉典范,并涌现出像白求恩和张思德那样的楷模榜样。毛泽东说道:“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延安时期,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切活动,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民主政治,真正使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坚持把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作为党的根本任务。“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我们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予人民呢?就目前陕甘宁边区的条件说来,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著名的“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内战爆发后,从1946年开始,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由各地分局具体负责,在新老解放区陆续开始了土改。1947年10月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把土改运动推向了高潮。使得农民在经济上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在政治上也翻了身。由于中国共产党真正解决了广大农民最为关心的土地问题,坚定地为农民谋利益,因此,就赢得了占中国人口80%农民的坚定支持,同他们建立了巩固的联盟。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共产党认为中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需要它们在中国来一个广大地发展。另外,共产党人严格要求自己,拒腐防变、为政清廉。在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里,军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辟了根据地的一片新天地,1943年10月,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讲到,“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正是因为共产党人从上到下都一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而保证了共产党人作风上的纯洁性,也赢得了延安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延安老百姓自发地改编民歌来表达对共产党的热爱:一疙瘩玻璃四下明,咱和共产党一娘生,共产党来了烧开水,反动派来了埋地雷。周恩来后来也动情地说道,“是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了我们。没有延安就没有新中国”。
关键:坚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就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认真地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到群众中去”就是“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做社会调查。1941年3、4月份,毛泽东专门为《农村调查》写了序言和跋,强调:“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另外还强调做好社会调查一定要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去扎扎实实地开调查会,倾听群众意见,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由于征收公粮太多,边区群众普遍感到不满,甚至有人喊出“雷劈毛泽东”的怨言。听到这些怨言,毛泽东没有生气,而是主动找来一些老乡代表到窑洞里谈心,采纳和集中群众的意见,实施“精兵简政”和开展大生产运动。这些举措的出台不仅受到边区干群的一致拥护和好评,而且使边区的困难局面大为改观。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强调: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问题上,一定要能够同群众相结合。如果我们的党员,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经风雨,不见世面,这种党员,对于中国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没有呢?一点好处也没有的,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人做党员。……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最终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张旭东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